村上春树的长篇小说

之前有朋友问我说如果要推荐一本村上春树小说的话推荐哪本(这个问题的最直接回答在本文最后,不愿意看我说四千多字的话可以直接滚到最后:P)。我说如果你没读过,并且比较大众口味,不喜欢奇怪的魔幻现实,不喜欢意识流,也不喜欢时不时出现的性描写的话,那就《挪威的森林》。在我看来,这本书能成为村上最为热销的书之一是有原因的。读《挪威的森林》仿佛是在喝一杯加了一份奶的红茶,温润入口,随后在你身体里化开留下痕迹。但奶味不浓,茶味不浓,如你每天喝到的红茶一样,喝着舒服,是好茶,但并不那么特殊。除《挪威的森林》外,村上的另一本热销小说则是《海边的卡夫卡》,这本书是我推荐给没读过村上的男友的第一本村上春树小说,推荐时我还不知道这本也是热销小说。有趣的是,东亚这边村上因《挪威的森林》而成名,在欧美倒是《海边的卡夫卡》比较有名,我猜想和两边的文化差异也很有关系,所以可以根据你适应的地区文化来选择要读哪本。若不提畅销书的话,我个人比较喜欢的是《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1973年的弹子球》《1Q84》......感觉好像会越说越多。

村上的中文翻译我觉得最好的还是林少华的翻译,是位水平很高并对村上有很深的了解的译者,但依旧有争议性,翻译的争议性文末再详述。但我每次读林少华写的序都觉得他对村上评价非常精准,这里摘抄一段《寻羊冒险记》的序中林少华对村上的描述:

村上春树在记忆的内部世界进行的冒险目的就是步普鲁斯特之后尘力图捕获时间之流,但有一个至关紧要的不同:村上一点都不沉闷。你可以轻松地读完全书。他像艾勒里·奎因一样轻松有趣——是为我们这个高度商业化、低胆固醇时代提供的一种清新的低卡路里式的普鲁斯特趣味。他处理的都是那些根本性的问题——生与死的意义、真实的本质、对时间的感觉与记忆及物质世界的关系、寻找身份和认同、爱之意义——但采取的是一种易于消化的形式,不沉闷、不冗赘、不压抑,但又十足真诚,绝不故弄玄虚。他面向现今的我们讲话,用的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语言,对于活在这个世上所具有的全部好处和乐趣既敏于感受又秉持一种虚无主义的态度。

逐一书评

下面列出了村上所有的长篇小说,目前还有三本我没读过,一本正在读。其他的我会逐一评价一下。

《且听风吟》

村上的处女作获奖小说,很短,句子也都用的是短句居多,读起来就如标题一样,像是轻柔的风在你耳边唱歌。但其实我对剧情并没有什么印象,剧情似乎并不是重点。作为处女作已经足够优秀,但当你读过村上中后期写过的小说再来读这本的话,会直观的看到他的才华,他的热爱,以及他的进步。

《1973年的弹子球》

这本我非常喜欢,整个剧情结构比《且听风吟》要完整得多,有贯穿全文的线索,有构建悬念,最后结尾也很完整。主人公痴迷于一台弹子球机,但有一天这台机器在哪里都找不到了,随着这台机器的消失,主人公觉得自己心里也失去了什么,在琐事中沉浮了一段时间之后,主人公决定去寻找这台弹子球机,他觉得这寻找的过程自身或许会让他也找回什么自己失去的东西。结尾处当他真正找到那台弹子球机的那一段实在是太惊艳了。

《寻羊冒险记》

又是一部关于寻找的,这部前面并不觉得有多惊艳,整部读下来有种解密小说的感觉,结局还是惊艳的。总体来说如果你读了前两部,并且想读后面的《舞!舞!舞!》的话就还是请读读这本,很短。但如果是初接触村上的话,读过畅销之后读一下《且听风吟》和《1973年的弹子球》我认为就可以了。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

是我非常非常喜欢的小说。采用双线叙事手法,最妙的是结尾的时候会发现两条线精妙的连在一起,会有种恍然大悟之感。这本我认为是村上春树作品中结构最为设计精妙的一本,剧情谈不上多么新颖但讲述方式,以及将魔幻现实混入其中的手法让这个故事蕴含了更多的深意。

《挪威的森林》

我每次看书评讲此书评价为“青春恋爱伤痛文学”我都很想笑......但不得不说确实是青春伤痛文学。整个小说带着一种Melancholy的感觉,描述出来的场景真的就如回忆中的似的被光晕模糊掉,仅留下了一些画面,一些气味一些声音,以及一些概念。这种回忆一般的场景会让人有种被吸进去的感觉,我还记得我读着读着,便感觉世界上其他事物都消失了,视野中只剩下他的书和他的文字。村上本人就《挪威的森林》是这样说的。

我之所以在腰封加入“百分之百的恋爱小说”这句话,说起来,那其实是自己对于出这样一种小说一事本身的辩解(excuse)。我想说的简单概括起来就是:“这不是偏激的(radical)不是新潮的(chic)不是知性的(intellectual)不是后现代的(postmodern)不是实验性的小说,而是普普通通的现实主义(realism)小说——请就这样读好了!”问题是,毕竟不好在腰封上写这东西,于是绞尽脑汁搬来“恋爱小说”这个说法。

《舞!舞!舞!》

疲劳这东西的降临与美丑、与年龄并无关系,如同暴雨、地震、雷电、洪水的发生一样。

这书我开始读了很多次,开始读之后发现作为青春三部曲(《且听风吟》,《1973年的弹子球》,《寻羊冒险记》)的续集,我不读《寻羊》的话确实看不懂,于是转回去读《寻羊》,再开始重新读这本书。关于《挪威的森林》和《舞!舞!舞!》,《舞》的译者序中林少华是这样说的:

为何《挪》和《舞》是村上在结果上“必然”写的小说呢?《挪》显然是因为作者很早就想以现实主义笔法写一部“足以让全国少男少女流干红泪”的“百分之百的恋爱小说”。《舞》则相反,是想尽快逃离现实主义的心情所使然。之所以想逃离,一是因为他觉得《挪》对自己来说是“另类”小说,同他的任何作品都没有多少关联,而且现实主义毕竟不是他感兴趣的创作方向。于是他想在短时间内证明《挪》“不是我”,想返回自己原来的天地,“想回老家(Home Ground)”。

我认为《舞》的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出这部书有很多村上春树写作的习惯和喜欢的题材。包括概念化的性感的女性(这里我并不是想说成熟的性感,而是更为特殊的东西),包括车,音乐,“寻找”,对公权力的不满与抱怨,意识流化的描写.....这些都是典型的村上春树。虽然我说这部书我不推荐给没有读过村上的人,但却实在是读着可以让人感受到他的写作激情的书,就如他说,他写这本书是“必然的”。

《国境以南 太阳以西》

还没读。

《奇鸟行状录》

正在读。

《斯普特尼克恋人》

还没读。

《海边的卡夫卡》

西方最热销的村上春树小说,以魔幻与现实来讲述一位少年的成长。我对这本书真的充满感情,书中描写的十五岁少年总让我想起我十五岁的时候,这位十五岁少年带着恨意和疑问,认真计划之后踏上旅程,穿越命运的沙尘暴,他内心深处知道他在寻找什么,他要成为世界上最坚强的十五岁少年。到这个时期左右,村上的书都有着令人满足的结构感,经常是几条时间线交错,最后完美会合,《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海边的卡夫卡》,以及《1Q84》都是这样的作品,从多个人物视角,或许多个世界来讲述同一个故事的不同视角,而只有这些交汇在一起的时候才是一部完整的故事。海边的卡夫卡便是一部讲述成长与探险的故事。

《天黑以后》

读了个英文版的开头,相当于没有读,读了再来更新。

《1Q84》

首先我虽然我自己是第一本就读的是《1Q84》,虽有很多人说《1Q84》是一部看下去了则爱上村上春树,看不下去的话则此后再也不会看村上春树,但既然本文是意在于推荐一些各样的人都可以享受挑选的村上春树书籍,那我必定不会推荐结果如此二元化的书作为初本村上,尤其是在这本还有三册之多,纸质书拿在手里非常厚重的情况下。但我当时真的是一个下午一本,读完一本就想着下个下午,三部读完之后有种奇妙的舒爽感。如书中女主青豆在小说开始的时候从高速公路的逃生梯子爬下,好似进入另一个世界,在结束的时候回到当时的高速公路却发现根本没有逃生梯子一般,我开始读的时候便被吸入了书中的世界,走进了1Q84, 但当我完成最后一本合上书的时候,它把我吐了出来,回到了自己的世界,坐在那里捧着书,长呼一口气。顺带一说书中时间设定正是1984年,而

Q和9在日文中读音相同,青豆在发现自己进入了不同的世界的时候便将其命名为1Q84,我觉得这点还蛮有意思的。

《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

又是一部讲述成长的小说,但这部主要是围绕朋友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多崎作在东京上大学时被同乡几位高中朋友单方面决裂,因此陷入抑郁,每日只想着死亡,在一位朋友的鼓励下终于在很多年后鼓起勇气回到家乡寻找当时的几位朋友去询问当时为何被单方面决裂。故事梗概听起来非常简略,没有太多的起伏,只是一次探究过去的旅程而已。但村上花了许多的笔墨去描写主角的感受,回忆,故事,想法,这些细节让这个故事变得非常有关联性,仿佛我们每一个人都经历过这些情绪,这种阶段,也或许最后获得过原谅和勇气。这部真的很推荐因为短,好读且有趣,没什么魔幻元素,只是讲一个现实的故事而已。

《刺杀骑士团长》

这本书我没出多久就买了,似乎那时林少华译本出的很急,译本水平比较有争议性。大家看自己需求决定选哪个译本就好,翻译相关的一些事情我会列在文章最后。《1Q84》中最后虽触及了一些宗教话题,但却是从社会学角度的观察与描写,《刺杀骑士团长》则是加入了一些佛教说法,主人公在种种怪事的推动下开始向内寻找自己的本心,这种寻找是向内的,是从他的画,神秘的洞堀引申而来的。我觉得是读起来很舒服的书,读过一些村上的读者完全可以去读,但我并不会推荐其作为第一本村上春树,并没有那么高的评价。

关于翻译

在写这篇书评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我好像从未看过村上春树的原文,只看过林少华的译文,甚至极端到几乎没有看过除他之外的人的译文,当然后来也发现事实是我根本买不到也下不到其他人的译文。我觉得我通过译者,通过林少华读到了村上春树,可是看过林少华译文和原文的一些对比之后我开始有些疑惑我是否可以评价他的译文为“译得好”。所以我现在正在读《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的日文原文,虽然以目前的日文水平啃得很费劲,读两句就要去查字典,但希望这对我评价林少华的译文是有用的。在此之前,若是能找到台版的赖明珠版译本的话是最好,林少华译本是有争议的。但总体来说我认为读起来没什么问题,目前有争议的只是最新的《刺杀骑士团长》而已。

但当我仔细琢磨之前有人说林少华的刺杀骑士团长译的不好,就觉得有哪里不对,现在已经过了听风就是雨的阶段了,仔细想想就觉得他译的没什么问题,读了一些原文也还是觉得没什么问题。虽然我个人确实喜欢林译本的氛围感,但过于浓妆艳抹也是属实,我希望大家能知晓各方评价之后再决定去读谁的译本。。

看了眼Wikipedia,感觉这段评价很是精准。

多年对村上春树的作品翻译,使得林少华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大陆地区读者对村上的作品解读。[6]2007年7月25日由朝日新闻社出版的日本东京大学中文部教授藤井省三著作《村上春树心目中的中国》,认为村上作品用的是“口语体”,林少华用“文语体、书面语体”翻译未能准确传达,相较更推崇叶惠的香港版和赖明珠的台湾版。林少华回应指翻译出意境才是最忠实。[9]唯翻譯忠實與否的評價,實在與使用口語抑或文語并無干係,查藤井並未以此為論據。譬如台灣作家林文月翻譯日本古典,也用貼切的口語體翻譯,意境忠于原著。日語原文中,藤井的客觀評價通過與港台譯本做比較,直指林少華的措辭不夠溫柔敦厚,用語宛如浓妝艷抹,有直譯卻要再創作意譯。

确实有这种感觉,比如来看看对比:

林少华译内地版:玲子……缓缓弹起巴赫的赋格曲。细微之处她刻意求工,或悠扬婉转,或神采飞扬,或一掷千钧,或愁肠百结。

叶惠译香港版:玲子……慢慢弹起巴哈的赋格曲来。细腻的部分故意慢慢弹、或快快弹、或粗野地弹、或感伤地弹……

赖明珠译台湾版:玲子姐……慢慢地弹起巴哈的赋格曲。细微的地方刻意或慢慢地弹、或快速地弹、或尽情挥洒地弹、或敏感用情地弹……

原文是这样的:

…ゆっくりとバッハのフーガを弾いた。細かいところをわざとゆっくりと弾いたり、速く弾いたり、ぶっきら棒に弾いたり、センチメンタルに弾いたりして……

如此读下来我会觉得林的氛围与原文类似,但确实过于浓妆艳抹, 成语排比固然有气势,但我也同意若是村上用中文写作的话他不会用如此多的成语。港版和台版是直译,但却也失去了原文应有的那种氛围感,有些太过直白了。

说到这里也只是想给大家一些全面的关于译本的内容,推荐语则是偏个人感受的,村上小说具体的魅力也要等大家真正去读了之后才可以体会。若是问我什么样的人适合读村上春树的话,我会说村上的小说适合喜欢思考意义的人,喜欢寻找的人,对细微情感敏感的人,享受美好事物的人,村上的小说大抵描写的便是这种世界。

总体来说,如果是从未读过村上春树的话,建议读《挪威的森林》或者《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对爱情小说更感兴趣的话建议读前者,对科幻冒险悬疑更感兴趣的话建议读后者。如果读过一些村上春树的话,可以在《1973年的弹子球》,《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1Q84》,《海边的卡夫卡》,《刺杀骑士团长》之中选择没有读过的来读。我目前还没有读过的四本会陆续读并来更新。